人民網
人民網>>828企業服務平台>>金台圓桌

席月民:為各類創新主體營造良好的科技法治環境

2023年10月26日10:32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0月26日電 (杜燕飛、田小麗)近期,人民網財經研究院舉行“保護知識產權,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金台圓桌研討會,邀請政產學研代表,共同為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培育和激發經營主體創新活力建言獻策。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經濟法室主任席月民在發言中表示,科技創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國是否邁入科技強國的重要標志,決定其現代化水平和社會福祉。因此,要深刻認識科技法律體系的重要性,持續發揮法治在科技發展中的基礎性保障作用,為各類創新主體營造良好的科技法治環境。

席月民介紹,當前我國科技法律體系規模龐大,形成了以憲法為基礎的1+3+N有機體系。在科技法律領域,以《科學技術進步法》《科學技術普及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為主干的科技專門立法群,通過1+3模式形成了當前科技法治發展的重要支柱。其中的“1”,即《科學技術進步法》,其地位處於科技技術基本法﹔“3”分別是指《科學技術普及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和《農業技術推廣法》。再次,“N”所指代的其他法律所涉范圍甚廣,散布於民商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等不同法律部門之中。

“新《科學技術進步法》的實施,成為科技法治發展的重要風向標。”席月民說,具體體現在:一是基礎研究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二是區域科技創新必將發揮以點帶面的集聚與示范帶動作用﹔三是依法推動科技倫理治理。

席月民表示,在發展數字經濟過程中,依法打造開放、協同、高效的科技治理生態至關重要。對此,他提出兩個建議:

一是在科技監管與調控服務中充分尊重經營主體,徹底釋放市場活力。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科技法治優勢,統籌好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促進各類創新主體的緊密合作和創新要素的有序流動﹔另一方面,需要通過激勵性的區域激勵創新,發揮以點帶面的集聚和示范帶動作用,促進人才、技術、資金、數據等要素的自由流動。

二是在健全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中,利用科技法治優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科技創新需要政府全方位提供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推動創新資源共建共享和科技倫理治理,制定和完善基礎共性、互聯互通、安全隱私、行業應用等技術標准,以及生命科學、醫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科技倫理規范標准。

“我們既要看到科技對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所產生的信息支撐、心理支撐和方法支撐作用,更要看到法治對科技創新活動、科技創新成果、科技創新機制、科技創新人才的指引、激勵、保護和促進作用。”席月民說。

(責編:康藉文、張文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