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新生代
中城綠建:城市垃圾資源化的科技創新之路

市場活力來自於人,特別是來自於企業家。828企業服務平台特開設“企業新生代”專欄,聚焦新時代波瀾壯闊新征程上不斷涌現的中青年企業家,展現他們賡續並弘揚企業家精神,帶領企業奮勇謀發展、謀改革、謀創新的生動實踐,為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進一步凝聚創新創業共識,書寫企業創新故事。
環保科技企業如何適應新時代要求,堅持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
日前,中城綠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城綠建”)執行總裁李瑋分享了公司是如何實現了機器人垃圾分選系統和終端處置超淨排的技術突破,從技術、政策和經濟效益等方面為城市的垃圾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有益探索。
中城綠建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 李瑋
城市垃圾處理的新標杆
當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面臨的困境是:一方面,對於600噸�日以上規模生活垃圾的大中城市,採用焚燒方式為主已趨飽和狀態。另一方面,對於受經濟水平與體量影響,300噸�日左右規模的中小縣城,由於煙氣、滲濾液和飛灰等二次污染物處理成本較高,通常難以實現焚燒發電利用。而長期沿用的填埋方式,伴隨“零填埋”政策的全面實施得以終結。因此,亟需補齊城鄉固廢處理資源化綜合利用終端設施的短板,確保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和循環發展。
李瑋告訴記者,中城綠建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採用“生物干化+智能分選+熱解氣化+發電上網”等集成工藝,其技術和創新在國內外尚屬首例,有效解決了國內城鄉垃圾組分復雜、含水率高、二次污染嚴重、資源化利用率低等難點,實現了垃圾的高效回收利用、無高大的煙囪、二噁英和飛灰近零排放的技術先河。“城鄉固廢熱解氣化發電成套裝備”,被認定為“國內首台(套)裝備”。
源於建筑師的夢想
建筑師出身的李瑋曾獲米蘭世博會生態設計金獎、推動中國生態設計貢獻獎、胡潤百富“最受青睞的華人設計師”、“TOP10國際最具影響力知名設計師大獎”等榮譽。在我們城市快速發展建設的同時,他看到了城市化發展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堅信綠色可持續發展才是解決城市發展問題的有效路徑。
早在2005年,李瑋帶領GOALTHINK美國高信設計團隊承接了西班牙馬略卡Mallorca城市垃圾處理項目的整體設計與設備集成任務, 勇敢地接受了建筑設計和工藝流程設計的雙重挑戰。李瑋深知這一領域的獨特性和專業性,需要高度而廣泛的技術集成與整合能力,公司先后與芬蘭、德國、英國等國際一流研究機構和技術企業展開了持續而深入的交流與合作,逐步為城市垃圾資源化利用從設計到設備技術集成,積累了先進可行的解決路徑和方法。
然而,隨著在國內技術服務的輸出的深入,發現國內環保領域少有新的研發成果科技進步,大部分企業缺乏創新動力,一直原地踏步。“我們的城市到目前為止還沒實現自我循環的能力,目前城市垃圾的處理方式依舊是粗放的,生活垃圾的填埋會造成的土地和水資源嚴重污染,而垃圾焚燒后又會產生二噁英等有害氣體的污染,城市的發展呈現出的是一個無法閉合循環的結構。”李瑋說:“事實上垃圾就是被錯置的資源,混合在一起的時候是垃圾,分類清晰大部分就可以成為再生資源,因而垃圾的分類技術很重要﹔其次,應該把無法回收再利用的白色污染物轉換成綠色的清潔能源,因此垃圾焚燒技術再升級很重要。將城市的廢棄轉物變為可再生資源和清潔能源輸回到城市,把城市開放無法循環的‘C’字型結構,轉變為閉環可循的‘O’字型結構,這就是我的夢想。”
讓工程示范來說話
為實現這個目標,李瑋帶領團隊對原技術服務輸出的業務進行了結構性調整,於2015創立了中城綠建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城市垃圾資源化的科技創新和發展應用。他融合了應用於航天科技的視覺團隊和瑞士機器人團隊,創立了專注於智能垃圾分類的杭州視熵科技有限公司。借鑒北歐木材的熱解氣化設備技術,學習德國垃圾生物干化技術,引進科技人才成立生活垃圾熱解氣化研究中心和實驗基地。因為,熱解氣化技術類似於木材碳化的過程,垃圾在高溫下沒有氧氣參與反應,可以從原理上避免了二噁英的產生,並可以產生大量清潔的可燃氣體。從而,中城綠建開始了艱難而持續的技術研發和技術實踐,打造了諸多示范案例。
2016年在杭州“G20”峰會前,受杭州環境集團委托中城綠建成功打造了國內首個智能建筑(裝修)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示范工程。《人民日報》以《機器人“巧手”分揀垃圾 中城綠建推動城市建筑垃圾變資源》為題,進行了長篇報道,《杭州日報》以《每年“吃”進10萬噸建筑垃圾 全國首個建筑垃圾處理項目落地天子嶺》為題,進行了專篇報道。
2018年,為解決城市不規范的垃圾填埋場污染土地和地下水資源,受龍港市政府的委托承擔起了“龍港鎮新城圍墾區存量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對大型填埋場及復雜的垃圾成分進行了長時間的實踐。該該項目的智能篩分、裂解氣化、可燃氣發電技術為國內領先,也是目前唯一的存量垃圾就地原位資源化處置成功的運營案例。被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列為“環衛一體化入選案例”。
2020年,投資建設了泰順縣靜脈產業園,建設包括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建筑裝修垃圾、市政污泥、病死禽畜無害化處置利用,以及填埋場改造治理、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與運營等工程。從而,形成一個涵蓋一個城市全部固體廢物(含危廢)處置、資源化綜合利用、科技研發、宣傳教育為一體的現代化新型生態靜脈產業園區。《中國能源報》、《中華工商時報》分別作了報道,《中國環境報》稱之“從技術、政策和經濟效益等方面為縣域垃圾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樣本。”
持續創新促進發展
經過10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城綠建在城鄉固廢資源化領域具有國內、國際領先創新技術。各類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近百項,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體系。同時,聯合浙江大學完成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村鎮垃圾高效熱解氣化與煙氣淨化技術及裝備”(計劃編號:2018YFD1100602),成為“示范工程項目”和城鄉垃圾潔淨處置的“示范基地”。與上海環境院、同濟大學等共同編制國內首部《生活垃圾熱解處理技術規程》,提供工程案例實踐支撐﹔參編的國內首部《建筑垃圾減量化設計標准》批准發布並施行。標志著技術創新已從各類示范工程的投資建設,進入了行業標准制定的新階段。
黨的二十大,明確了新的生態環境的發展高度:“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李瑋帶領的中城綠建團隊匯集全球優勢技術資源,依托科技創新引領發展,勇立時代潮頭,為建設“美麗中國”、共建“綠色地球”再接再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