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828企業服務平台>>巨人港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方向路徑

2024年01月30日10:44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方向路徑

  沒有產業體系的現代化,就沒有經濟的現代化﹔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認識重要意義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發展格局的基礎,也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世界產業發展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主動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舉措。世界政治經濟形勢日趨復雜,加之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與之相應的,全球產業分工模式、產業鏈布局、產業創新模式、產業組織范式、產業驅動力、產業核心要素、產業政策等產業發展的各個維度發生深刻變化。要戰勝各種風險挑戰,我們必須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特別是要針對當前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尋求破解之道,力爭形成系統完整、邏輯嚴密的長期產業發展框架,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我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這是進一步夯實現代化建設物質技術基礎、全面構筑發展新優勢的必然選擇。縱觀世界現代化發展史,一切現代化的中心任務都是發展生產力。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是發展生產力的關鍵所在。從一定意義上說,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水平直接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直接體現了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質技術水平。我國已經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需要進一步筑牢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在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全面構筑繼續發展的新優勢。這就要求我們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推動技術進步,提升產業競爭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這是把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的重要支點。供給和需求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供需兩端動態平衡、良性互動是暢通經濟循環的必然要求。從供給和需求的關系看,我國供給結構尚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這就需要加快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能夠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和現代服務業,進一步提高供給質量和供給能力,是密切聯系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聚焦解決發展實踐中新問題新挑戰的重要思路和有力舉措。

  理解體系特性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具有系統協同性、高效融合性、多維分布性、動態演變性等體系特性。

  從內容看具有系統協同性。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市場體系、收入分配體系、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全面開放體系和經濟體制等方面的目標任務相互聯系、相互支撐。因此,要將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放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過程中,與其他方面協同推進。同時,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產業體系的高級形態,其本身就是一個構造十分嚴密的系統,現代化的工業、農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之間也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

  從結構看具有高效融合性。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僅包括各類產業本身及其質量效益等,還體現為產業之間的融合聯系。簡言之,產業體系的高效性,體現為從發揮低端要素優勢向培育高端要素新優勢提升、從追求規模速度向注重質量效益轉型、從擴展市場廣度向挖掘市場深度轉變。產業體系的融合性,體現為產業主體、產業要素、產業部門、產業需求、產業部門內部各價值鏈環節、國內外相關行業之間的相互滲透、交叉重組、分化融合。這些都能直接催生要素資源、供給體系、流通體系、市場體系等方面的新變革,帶動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活動的新變化,重塑產業邊界、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影響產業體系的穩定性、安全性和韌性。

  從層面看具有多維分布性。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既可以從結構角度剖析,也可以從要素角度理解,既可以站在發展全局來謀劃,也可以立足不同區域的實際去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在結構層面上,可以劃分為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也可以劃分為一二三產業,還可以劃分為實體經濟、虛擬經濟,或者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個環節來理解。在要素層面上,包括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以及基礎設施等一系列生產要素和支撐條件。就發展全局而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從戰略上適應和符合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目標要求。就某一個區域而言,則需要明確立足地方特色優勢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目標、任務、路徑、措施。

  從發展看具有動態演變性。提升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水平,既要遵循產業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適應所處的發展階段、環境條件,戰略目標也會因處於不同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發展環境條件而不同,並且會隨著競爭態勢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現代化產業體系應該是一般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既有各國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共同特征,更有符合本國實際、基於本國國情的產業發展特色。

  明晰推進路徑

  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推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各個維度的重點任務落實落地。

  在產業增長上,要堅持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要夯實實體經濟根基,加快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堅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目標,統籌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要推進產業智能化發展,聚焦產業升級和鏈條延伸,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圍繞產業發展需求,持續拓展信息化、數字化的深度。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的條件下不斷推動高端化綠色化數字化轉型、區域產能布局優化,提升產業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降低“含碳量”,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要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實施產業跨界融合示范工程,促進產業間互通互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強產業體系綜合競爭力。

  在驅動要素上,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就土地要素看,需正確處理好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土地資源保護的關系,推動城鄉融合、產城融合、減量集約、可持續發展,科學配置土地資源要素﹔就勞動力要素看,要加強頂層設計和前瞻布局,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就資本要素看,要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使資本要素圍繞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助力﹔就技術要素看,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瞄准未來大國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集中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就數據要素看,需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針對重點行業領域構建完整的結構化知識庫,營造規范有序的發展環境,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及數據要素跨行業、跨領域、跨部門的融合和流動。

  在產業創新上,要形成完備的產業技術體系和持續創新能力。要堅持把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夯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基,在固本培元中加快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形成技術供給和場景需求互動演進的持續創新能力,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高質量發展能力。對此,需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同時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要做好戰略性技術、關鍵部門和關鍵商品的識別、評估,增強自主可控能力﹔堅持以產業需求為牽引,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超前謀劃、超前部署,構筑未來產業發展新優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全球創新網絡。

  在產業結構上,要實現各產業的有序鏈接、高效暢通。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做好民生保障,確保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總體正常運轉,實現各產業的有序鏈接、高效暢通,實現供給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具體表現為產業鏈上下游循環暢通、資源配置效率提升、行業生產率提高、產業結構完整,以及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對此,需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協調性,面對各地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熱情,既要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將其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又要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不能貪大求洋,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

  在產業布局上,要推動重點產業在國內外有序轉移,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要充分考慮不同區域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和技術條件進行產業布局。立足國內,要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高度重視並著力增強我國在糧食供給、能源供給、科技發展等領域的自給保障能力,形成多域平衡、保障有力、協調發展的產業競爭新優勢。放眼世界,要面對全球生產力布局重構和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變革,結合“一帶一路”建設,運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規則,加強互聯互通,拓展務實合作空間,加快構建區域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網絡,暢通區域經濟循環,打造更加開放的產業體系。

  在產業組織上,要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激發企業活力、創造力,提高企業根植性,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和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打造國際高端要素資源“引力場”,切實推動企業競爭優勢由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創新優勢決定,全面提升產業發展能級,提升關鍵節點的穩定性,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在產業政策上,要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要善於從全局、長遠、大勢上作出判斷和決策,著眼於解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深層次問題,加強調查研究、政策指導和工作協調,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增強政策的組合性、協同性、有效性,打破思維定勢和行為慣性,謀劃撬動性強的工作抓手,調動和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此,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在產業政策層面就要基於中國特色,在產業發展環境、經營主體建設、政策舉措等方面發力,通過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不斷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培育面向未來的產業生態,增強國內外大循環的動力和活力。(劉泉紅 盛如旭 鄭騰飛)

(責編:周丹、張文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