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杰:人才鏈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今后,如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等重點工作,以新質生產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大動力?對此,人民網財經研究院近日召開“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金台圓桌研討會,邀請相關領域的政產學研代表共同為如何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以下,是北京國際人力資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郝杰在會上發表的部分觀點:
數字化提質增效 助推人才鏈創新發展
人才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元素,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強要素協同至關重要。要通過激發人才的活力並深化其與其他要素的高效合作,加快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以人才鏈為核心,可通過數字化人才服務平台推動“四鏈”融合。比如,北京國際人力打造的數字化人才服務平台,圍繞人才的選、用、育、留,實現人才鏈和其他要素的高效融合,包括人才精准匹配和管理、企業財務系統對接、人才預算動態分析和關鍵項目資金支持等。同時,平台還提供了知識庫和專家資源經驗分享功能,以促進企業內部的知識共享和文化傳承。
未來,企業可能需更多地關注COE(專家核心人才)建設,而非傳統的HRBP(人力資源業務伙伴)和SSC(共享服務中心)。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數字化平台和外包公司有望取代傳統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可以更加專注於核心創新人才培養以及自身發展上。
產學研深度融合 加快人才培育
產學研融合,就是要推動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深度融合,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高校和科研機構是教育和科研的中心、是人才培養基地,但與產業對接存在脫節問題,產業應用與這些機構之間的連接還不夠緊密。因此,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培養適應產業需求的新型人才需要各方協同。企業能夠轉化科研成果,但需針對性培養所需新質生產力的人才生產要素。政府也需要提供積極的支持,包括園區建設、配套設施和人才培養等。各方形成合力,結合政策把產學研三位一體做到位,才能推動整體發展。
創新激勵機制 提升人才效能
產學研結合培養人才的目的是留住人才,如何留住人才並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和創新動力?隻有通過建立全面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才能讓人才充分發揮潛力,釋放新質生產力潛力,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當前,很多央國企等,存在體制不靈活、缺乏激勵等問題,阻礙了人才能力的發揮。因此,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和質量意識至關重要,從而推動企業的持續發展和進步。
以北京國際人力為例,作為人力資源服務企業,致力於專業服務賦能人力資源管理效率提升、構建人力資源服務生態和提供創新孵化平台及產業園區服務。同時,公司積極參與行業交流和提供創新服務平台,幫助企業在各個領域實現人才提升和優化。(人民網財經研究院研究員翟薇編輯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