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圓桌:凝聚合力 向“新”而行

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金台圓桌研討會現場圖。 人民網 趙晨攝
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今后,如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等重點工作,以新質生產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大動力?對此,人民網財經研究院近日召開“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金台圓桌研討會,邀請相關領域的政產學研代表共同為如何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嘉賓一致認為,當前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處於加速態勢,各界需要把握大趨勢,因地制宜找定位,以創新為引領,持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合力為高質量發展發掘強大動力源。
探討實現路徑:從系統、全局角度出發 解放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能夠帶來的是極大的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其所產生的效率變革不是單個生產要素的效率提高,而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研討會上,不少嘉賓認為如何全面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深刻內涵,深化機制體制改革,以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當前的重點。
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先進生產力的質態飛躍和質量提升,對於國家經濟的中長期增長具有決定性意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第三研究室主任熊鴻儒認為,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為主導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它的創新是一種新的生產要素的組合,涉及不同的組織和市場。“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能夠極大地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以進一步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通過全面提升生產要素配置效率,讓各類優質要素高效協同。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研究室副主任成卓認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要不斷放大科技引領、人才支撐和教育基礎性作用,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的四鏈融合。
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大成表示,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受國內供求關系的改變、產業的梯次轉移、國際的數字化轉型和環境的變化等四重因素影響,生產資料、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生產范式都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全要素生產率正在從物聯網、算力、算法等多個方面發生變革。”
在區域產業培育上,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找准方向和路徑,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是塑造區域經濟新優勢的“關鍵一招”。山東省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宮本杲分享了地方如何打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組合拳”的思路與實踐。他表示,政府、平台、企業、科研院所之間應做到相互協同、抱團發展。在具體舉措上,一是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引入了政產學研金服用各方力量打造產業鏈聯盟,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攻關﹔二是在重點細分領域組建產業研究院,減輕企業的研發風險,提高行業整體的競爭力﹔三是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以吸引國內外企業。
塑造發展新優勢:聚勢匯能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
會上,不少嘉賓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在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科技創新推動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圍繞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和產業鏈,從而促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宮本杲認為,要充分發揮區域的科教資源和產業技術等方面優勢,將科技創新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才能為地方支柱產業注入新動力。“從去年開始,威海臨港區牢牢把握‘創新’這個核心關鍵,重點圍繞升級壯大新材料產業、搶先布局新能源及裝備產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進科技金融創新發展四大主題,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與經濟生態,努力在向‘新’而行上深入探索和實踐。”
創新激勵機制、提升人才效能,才能充分釋放新質生產力潛力。北京國際人力資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郝杰認為,創新型、復合型、數字化的人才,在生產力提質增效與人才鏈創新發展中處於關鍵位置。他建議,未來要從提升數字化水平助推人才鏈創新發展、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人才培育、創新激勵機制提升人才效能三方面實現人才提升和優化。
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低空經濟作為一個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依靠其多元化的應用場景,成為多地謀劃和布局的重點方向。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冰冰表示,要高度關注低空經濟和數字經濟的連通性。“每一個飛行場景、每一次飛行時長,都代表著海量的數據包。這些數據包內,都是有價值的數據,這對於城市來說,也是產生了非常有價值的數據資產、城市資產。”
中信國安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學群表示,新質生產力,起點是“新”,關鍵在“質”,落腳在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面對國家戰略需求與鋰資源匱乏的現狀,中信國安聚焦鹽湖提鋰科技創新,構建了獨有的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實現了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目前,碳酸鋰產品已成功進入國內外新能源與鋰電行業龍頭企業供應鏈。”
當前,人工智能已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力量。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田豐認為,當前人工智能已從新科技突破期向基礎設施的裝置期邁進,中國還需要在基礎理論、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等方面進一步、大規模投入。“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的不斷拓展,‘人工智能+’將引領進入一個全新的‘新質’時代,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注入更加強大的動力。”
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產業的快速發展,對芯片的算力能力也正提出更大的需求。北京清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郭鬆表示,我國要構建自主可控的AI芯片產業發展路徑,清微智能從可重構計算架構的方向,實現了多款高性能芯片的量產。“架構創新是清微智能通往高性能計算芯片的實踐創新與選擇,可重構計算架構已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被認為是未來智能芯片的架構算法發展方向。”
“人形機器人可在工業制造、倉儲物流、家庭陪護、醫療服務等場景發揮重要作用,優必選在多個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應用拓展。”優必選科技首席品牌官譚旻認為,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在物理空間的重要體現和關鍵裝備,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將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各方夯實基礎 全方位高效協同推進
目前,我國人才教育的培育方式、質量,與科技產業創新、創業的要求在數量上和結構上都存在不匹配問題,滯緩了新質生產力的成長進程和水平。建立有效的創新保護機制,包括專利制度等,對激勵科研人員和企業進行原創性研究和技術開發至關重要。
“隻有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才能調動各種生產力要素特別是調動人的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劉大成建議,要更有針對性地、精准化地培養並造就大量實踐型技能人才和創新型開發人才,以滿足未來持續增長的應用型人才需求。
“培養適應產業需求的新型人才需要各方協同,在政府的園區建設、配套設施和人才培養等政策支持下需形成合力。”郝杰建議,要進一步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以加快人才培育。
成卓進一步表示,要持續夯實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在高科技知識創新與高端人才培育時,要通過科教融匯、產教融合、職普融通,針對性地培養國家急需短缺人才,提升原始創新和人才培養質量。同時,強化國家科研機構組織作用,形成戰略人才隊伍,實現科技、教育、人才的協同建設。
在區域產業培育發展過程中,受限於自身市場規模、人才培養體系缺乏等因素制約,不少企業不敢投、不願投入細分領域的創新推廣。宮本杲認為,基層政府應圍繞“讓知識、人才、技術得到應有的市場價值”,在激勵企業、激勵人才創新方面加大作為。“一是讓人才以知識、技術入股,政府同步給予持股企業獎勵資金,既獎勵人才、更注重獎勵企業。 二是建立市場化、職業化的工程師高等學校,讓產學研一系列的創新進入市場。”
在未來產業發展與布局過程中,也要及時回應產業發展遇到的新問題、新訴求。劉冰冰表示,在低空經濟發展過程中,最難的環節是“如何飛”的問題。這其中,空域監管作為低空經濟的關鍵要素,直接關系到低空經濟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低空空域的歸屬權和管理權尚未明確,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低空經濟的發展。在這一方面,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要強化政策協同性、統一性、穩定性的要求,為低空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我國發展人工智能擁有獨特優勢,龐大的市場、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強大的制造業基礎等都為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同時,田豐也建議,要清醒地認識我國在基礎理論、核心技術等方面還存在差距,還需要加大投入、加強研發,才能在全球人工智能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協同。在高性能芯片領域,郭鬆認為,“芯片產業的發展,關鍵在於生態,需要更多協同力量聯合起來,共同打造軟件生態建設”。談及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譚旻也表示,還需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集聚更多資源共同推動關鍵技術創新,加快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