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828企業服務平台

金台圓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服務高質量發展

張文婷
2024年04月12日09:21 | 來源:人民網-828企業服務平台
小字號

“做好五篇大文章 金融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金台圓桌研討會現場 人民網於凱攝

“做好五篇大文章 金融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金台圓桌研討會現場。人民網 於凱攝

當前,我國正處於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錨定金融強國目標,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面向未來,金融將如何積極發揮作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培育新動能,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不斷為實體經濟注入“源頭活水”。

在此背景下,人民網財經研究院近日召開“做好五篇大文章 金融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金台圓桌研討會,邀請相關領域政產學研代表,探討新時代新征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方法與路徑。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三個角度把握金融強國核心內涵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如何走好金融強國之路是社會各界關心的重大命題。中國上市公司協會黨委委員、副會長兼秘書長何龍燦在會上提到,金融強國具有三個核心內涵,體現在金融市場自身素質強、具有國際競爭力、具有中國特色等方面。

“這意味著,金融市場要能夠充分發揮功能,滿足各類經營主體的正常合規需求,整體不存在明顯功能短板與隱患﹔開放且具有吸引力,並有較強的外來風險應對與化解能力﹔符合國情,堅持人民性,服務於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發展大局等。”何龍燦表示,金融強國建設對金融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把金融市場的建設放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當中,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另一方面,要推進金融業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

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養老金融、普惠金融和數字金融這五篇金融大文章,作為當前金融業務發展的代表性領域,各自既有一定的獨立性,又緊密關聯。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在會上提到,做好五篇大文章,首先要處理好每篇大文章之間的層次關系與協調配合。所謂層次關系,即五篇大文章的功能定位。嚴格意義上,數字金融與其他四篇大文章在功能定位上略有不同,數字金融側重於利用數字化手段提升金融效率與功能,其他四篇則更多關注利用金融手段支持特定領域的實體經濟發展。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還需處理好量與質的關系,這是至關重要的。楊濤表示,在繼續推進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過程中,需要在保証數量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質量的提升。包括加強風險管理和控制,確保金融服務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加強金融創新和科技應用,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便利性﹔加強金融教育和消費者保護,提高金融服務的普及性和安全性。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張偉提到,金融強國建設既要穩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與數字貨幣創新,又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強化監管體系建設,以應對挑戰、防范風險,確保金融體系穩健運行與持續發展。

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余翔也表達了相同觀點。他提到,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要堅持人民性原則,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養老、健康、租賃等金融體系,加強對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余翔表示,建行建立的科技運營生態系統,通過多元場景的鏈條能夠更好的支持普惠、養老、鄉村振興等領域的發展,並且產品研發與創新速度快,具有一定市場優勢。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防范與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但部分金融資產質量偏低,現金流壓力可能會導致低效資產演變為局部金融風險。財達証券股份有限公司企業融資總部董事總經理姚輯表示,從融資角度看,當前我國貨幣信貸存量規模已經足夠大,適應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發展需要,存量資源、低效資產也要以多元化方式盤活進而提升使用效率,才能夠更好地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金融與科技“雙向奔赴” 需強化資本市場對科技企業的支持

科技金融作為五篇大文章的首篇,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也是金融實現高質量發展、達成金融強國目標的需要。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黨委副書記羅煜在會上表示,科技金融體系需銀行、証券、保險、風投等多元力量共建,而其成功關鍵在於成熟資本市場,這是我國當前所欠缺的。提高直接融資佔比,尤其是強化資本市場對科技企業的支持,是解決科技金融發展瓶頸的頂層設計重點。

羅煜建議,要探索構建適應高風險科技企業的激勵與風險分攤機制,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功能,引入更多資金活水,構建激勵與風險分攤機制,以適應科技企業特性,有效破解科技金融發展瓶頸。

他提到,基於前期對金融機構與企業的調研工作,促進科技金融發展,可從以下六個方面開展:規范科技金融標准、建立科技金融數據庫、精准信貸投放與風險補償、推動銀行投貸聯動與全周期服務、構建多元化金融體系、發揮數字普惠金融作用。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亦表示,發展科技金融,要發揮金融科技的賦能作用,努力實現金融與科技“雙向奔赴”。

他提到,要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彌補科技型企業信用數據較少等不足,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和有效性。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支持金融機構獲取更多科技型企業信用數據和其他替代性數據,加大對科技型企業信息收集和風險識別及監測,提高產品匹配的精准度和風險防控的有效性。

橫琴人壽總裁凌立波提到,金融強國建設的核心在於服務實體經濟。橫琴人壽作為一家區域性的中小壽險公司,在服務實體經濟、區域特色發展方面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創新,通過股權投資等方式,大力支持新材料、生物醫藥、綠色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

數字經濟時代 金融機構應積極參與數據要素研究

隨著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日益深度融合,加快發展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數字金融,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安永金融咨詢中國區主管合伙人張超在會上提到,在數字經濟時代,金融機構需要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獲客能力和風險管理。通過開放數據共享,金融機構能夠更好地理解客戶需求,優化產品和服務,並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大量新數據將為金融機構提供新的獲客渠道和風控方法,特別是與經營相關的具有前瞻性的數據。

張超表示,金融機構應積極參與數據要素研究,與各方合作共同推動數據產品的創新和應用。盡管金融是高度監管的行業,但金融機構是允許輸出數據的少數行業之一,應與其他能提供數據的數據方合作,開發新的數據產品或應用現有數據產品來改善信貸結構、風控能力、獲客能力和運營成本。

百信銀行戰略研究中心負責人管正剛在會上用“三高兩強”總結了當前數字金融的發展特點,即高滲透率、高效率、高ROE(淨資產收益率,英文縮寫ROE)、強風控、強科技和數據能力。具體來看,高滲透率指的是通過線上服務能夠覆蓋更廣泛的客戶群體,特別是傳統金融服務難以觸及的下沉市場﹔高效率指的是通過技術手段,如自動化審批流程,銀行能夠以更少的人力資源創造更多的價值﹔高ROE則意味著比較好的盈利模式,它是用更少的資本去創造更多的效率、更好的利潤﹔強風控、強科技和數據能力的核心是依靠數字化手段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和金融服務水平。

數字經濟時代,風控更多是通過數據模型策略去做,提升數據風控能力,是新時代金融機構的核心能力。此外,持續的、強有力的科技和數據投入能力,也是做好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普惠金融的關鍵點。“數字銀行的科技人員比例構成在60%-70%左右﹔在科技投入方面,數字銀行能達到6%-15%。所以,做好強數據風控能力和科技投入是金融機構做好五篇大文章的一個重要要素。”管正剛說道。

平安消費金融公司產品總經理寧杰結合自身業務給出了解決方案。他表示,一是利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降低獲客成本和風險成本﹔二是模式創新,尤其可以探索大模型在金融領域的落地應用﹔三是政策支持,行業監管規則的完善,也將推動消費金融公司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平安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商用車事業部總經理王雨青從融資租賃的角度舉例如何大力發展數字金融,提高服務能力。“公司以產業租賃、數字租賃和平台租賃、生態租賃四張名片為發展方向,實現了新三化的經營,精細化管理和流程化的運營,包括推動OCR(光學字符識別)等多種技術在業務全流程的應用,讓服務質量和成本都得到極大改善。”他提到。

神州信息戰略生態高級總監高世芳介紹,神州信息深入行業和客群,基於特色數據進行精准服務。雖然泛場景的獲客速度較快,但鎖定特定場景和行業的客群,能夠實現更有效的獲客和風險控制。

點擊圖片瀏覽本期"金台圓桌"專題

(責編:實習生、張文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