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兩會發布會丨文化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邁上新台階

1月7日,西城區召開兩會第二場新聞發布會,主題為“聚焦控規藍圖 持續促進城市功能品質整體提升”。會上,區文化和旅游局、區文促中心、區住房城市建設委、區城市管理委、區園林綠化局分別作主題新聞發布。
西城區文化產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張輝介紹,2024年,西城區緊緊圍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及實施方案(2024—2026)》,以責任擔當的姿態和首善之首的標准搶抓未來產業集聚落地西城。不斷探索推動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可行性路徑,鼓勵各園區圍繞自身資源優勢開展差異化、特色化運營,逐步打造“一園一品”的園區亮點。聚焦特色文化品牌培育,通過文商旅體融合,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理念激活新發展動能。穩步推進“828巨人港”企業服務平台建設,截至2024年12月底,“828巨人港”已注冊企業60余家,注冊資本金總計約270億元,通過開展產業政策宣講、主題研討、創業沙龍、投融資路演等活動為產業發展提質增效。“科創巢”建設開展一年來,已舉辦活動近百場,活動方向涉及人工智能、企業出海、科技創投等領域,已孵化出機械臂、AI共學會、智造未來等項目。西城區主動求變打造文化產業新業態,以游戲電競、動漫為主要內容的“泛動畫”領域,已成功吸引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電子競技發展研究院、中國動畫學會等重點機構落戶西城﹔在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電競工委和國家電子競技發展研究院的共同指導下,成功舉辦了2024北京高校電競超級聯賽總決賽,吸引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0所在京高校參與,為區域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不久前,北京大視聽微短劇創作服務西城基地挂牌,多方合力打造微短劇創作生態圈,進一步促進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助力微短劇產業發展。
突出園區亮點打造文化產業聚集地。西城區現有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共14個,共入駐企業611家,其中文化企業471家,園區內從業人員數約為1.1萬余人。截至2024年10月,14家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各項稅費收入合計超過14億元。其中,新華1949聚焦文化金融﹔十月星吧廣場立足出版主業,已形成出版發行、國際交往為主導的產業生態圈﹔天橋演藝區定位為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相結合的國家級文化演藝集聚區﹔繁星戲劇村作為中國首家民營戲劇文化產業園,聚焦“中小劇場集群運營”。各文化產業園區分別聚焦文化消費、創意設計、文化科技金融多元融合、錯峰發展。基本形成了產業集聚、示范效應明顯的發展態勢。各園區既是文化、科技、金融融合的創新地,又是城市更新的承載地和優質文化企業的集聚地。
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助推產業發展。2024年,在服貿會文旅專題展上,以“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為主題的西城展台引人關注。全年文化市集活動精彩紛呈,40余家企業參與丁香詩會文化市集、端午“1+4”文化市集等活動,拉動市場消費,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剛剛結束的第三屆“白塔杯”文創大賽以“文化引領 創意西城”為主題匯聚資源,六大賽道征集作品4211件創新高,《中軸線上的小神仙》《中國京劇》IP系列文創等30組作品獲評獎項。成功舉辦大運河世界遺產“河之端”系列文化活動,通過文商旅體融合,實現文化活動、文化傳播和文化產業三個維度的創新突破。啟動西城紋樣文化基因數據庫建設,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通過梳理西城歷史文化脈絡,打造全國首個以行政區域為單位挖掘梳理區域文化內涵價值的基因工程,設計基因紋樣218個、組合紋樣320組、紋樣器型圖320個、單體紋樣8000個,形成西城文化數字資產,從“西城美學”文化傳播角度講好“西城故事”。
2025年,西城區將繼續大力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按照《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及實施方案(2024—2026年)》總體要求,繼續加強產業園區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布局。持續做好文化產業園區的儲備、培育、引導等工作,提升服務園區及企業的水平,推動文化產業園區提質增效,發揮好西城區文化產業園區協會的作用,持續吸引優質文化企業落戶西城,促進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緊抓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圍繞“文化+”,以數字化賦能首都功能核心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用好金融、數字、人才等相關政策,發揮產業政策的疊加效能,促進文化、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持續推進“828巨人港”、“科創巢”建設,多措並舉推動泛動畫、微短劇、電競等產業發展,精准扶持,耐心培育,為創意設計、數字文娛等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持續加強西城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和推廣,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開發,多角度展示西城文化魅力。辦好2025年“河之端”系列活動,講好中國大運河文化故事。依托“白塔杯”文創大賽、服貿會文旅服務專題展以及各類主題文創市集等,推動更多西城文化品牌優秀成果轉化,在實現社會效益同時,創造更多經濟效益。(來源:北京西城微信公眾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