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兼顾交叉融合,科学施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锚定金融强国目标,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向未来,金融将如何积极发挥作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培育新动能,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在此背景下,人民网财经研究院近日召开“做好五篇大文章 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金台圆桌研讨会,邀请政产学研及金融机构代表,探讨新时代新征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方法与路径。
以下,是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伟在会上发表的部分观点:
准确理解五篇大文章互相关联交融的关系,政策须兼顾交集
首先,要准确区分“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的概念。科技金融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一种方式;金融科技则是科技应用到金融活动中的新技术。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不同,前者是金融支持科技,后者是科技应用于金融。
其次,如果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贯通起来理解,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均有对应的国家战略或关键领域。
最后,数字金融被视为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金融形态,兼具两重内涵:一是金融支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供相关金融服务与产品;二是金融行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运用金融科技变革服务模式、渠道与手段。
因此,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科技金融虽视角各异,实则同为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构成金融创新的核心组成部分,存在显著区别但又紧密关联。实际上,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并非孤立,彼此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与交集,某一金融业务可能同时涵盖多个领域,如高新技术小微企业兼具科技金融与普惠金融属性。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应避免简单将业务划分为五个独立板块,政策制定也不应孤立针对单一领域,需充分考虑各领域间的交叉与融合。明确这一点有助于科学施策,推动金融全方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数字货币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强化监管,推动金融体系稳健与持续发展
货币的强大,关键在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发展数字人民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提升货币实力的必然路径。数字人民币试点已取得一定进展,接下来数字人民币在M0、M1或M2的定位抉择、以及在跨境贸易中的应用探索,将成为金融强国建设中的重大课题。
金融强国建设既要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数字货币创新,又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监管体系建设,以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与持续发展。
2023年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一年,中央层面设立中央金融委和中央金融工委,部委层面对金融监管机构设置和职能进行优化,地方党委和地方政府设立相应的金融监管机构,凸显了金融监管改革的力度。当前,金融监管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防风险、强监管是今年的重要任务。我们距离构建真正强大的金融监管体系仍有较长路程,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人民网财经研究院研究员周丹编辑整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