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多面发力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锚定金融强国目标,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向未来,金融将如何积极发挥作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培育新动能,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在此背景下,人民网财经研究院近日召开“做好五篇大文章 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金台圆桌研讨会,邀请政产学研及金融机构代表,探讨新时代新征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方法与路径。
以下,是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在会上发表的部分观点: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需要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
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首先要处理好每篇大文章之间的层次关系与协调配合。所谓层次关系,即五篇大文章的功能定位。严格意义上,数字金融与其他四篇大文章在功能定位上略有不同,数字金融侧重于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金融效率与功能,其他四篇则更多关注利用金融手段支持特定领域的实体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应该作为五篇大文章的重要主线,科技金融在其中占首要地位,因为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应更多关注金融发展的价值落地,而养老金融则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在处理这些层次关系的协调配合上,五篇大文章的交叉配合地带,或将成为做好五篇大文章增量的重要着眼点。
其次,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还需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这是至关重要的。在金融领域,尽管我国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方面已取得了一些全球领先的成果,但这些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数量上,而非质量。因此,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提升这些大文章的质量。
普惠金融,虽然在统计数据上表现良好,但自去年以来,普惠小微贷、个人经营贷等领域出现的隐性不良和风险问题,凸显了质量控制方面的不足。类似地,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虽然余额全球领先,但也需要关注其是否真正实现了绿色发展目标,是否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
因此,在继续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过程中,需要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这包括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确保金融服务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加强金融创新和科技应用,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加强金融教育和消费者保护,提高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和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关键,在于做好更有效、更精准的信用评估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关键,在于做好共性的环境要素保障,这是重中之重。每篇大文章都依赖于一些共同的基础性支撑,而这些支撑中往往存在短板和缺位。信用评估与信息不对称问题就是这些大文章面临的共同难题。
无论是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还是养老金融,都需要对支持对象进行更有效的、精准的信用评估,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风险的有效分散。过去,探讨这一问题更多地从普惠金融和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角度来看。但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在支持绿色企业时,同样需要解决如何有效评估金融产品的环境效益,以及如何缓解信息不对称以识别“假绿”“飘绿”等问题。
在科技金融领域,中国和全球亦面临着如何评估科技产品和科技企业价值的共性难题。因此,为了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需要进一步加强共性的环境要素保障,包括但不限于完善信用评估体系、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等。通过这些措施,为金融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推动五篇大文章取得更好的成果。(人民网财经研究院研究员张文婷编辑整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