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828企业服务平台

数智赋能 新就业形态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
2024年12月24日19:11 | 来源:人民网-828企业服务平台
小字号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经济在优化供需匹配、促进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创造大量新就业形态岗位,拓宽就业新空间,在保就业、稳就业、扩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实现新就业形态从量的增长迈上质的转变?12月21日,人民网财经研究院召开金台圆桌: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与会嘉宾围绕新就业形态如何匹配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展开探讨。

“金台圆桌: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金台圆桌: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向“新”而行 新就业形态加速发展

近年来,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出众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也改变着传统就业市场。

参会嘉宾表示,新就业形态,是指依托于现代技术平台,对各种资源进行重新组织和整合,实现业务规模和范围的大幅扩展,使劳动者能够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就业方式。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俞建拖。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俞建拖。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俞建拖表示,从技术角度看,新就业形态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分工高度细化的基础上,突破了工业时代就业时固定场所、固定时间、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的分工模式。选择新就业形态,既有来自于经济、生活的选择,也有新就业模式本身带来的吸引力,还有每个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驱动力。

中国劳动学会会长、国务院参事特约研究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杨志明。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中国劳动学会会长、国务院参事特约研究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人工智能+充分就业’的行动,需要数智赋能人力资源的创新,需要灵活用工的网约劳动支持。”中国劳动学会会长,国务院参事特约研究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表示,万物互联的时代让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突破时空约束,开辟数智赋能新就业形态新赛道,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认为,广义而言,新就业形态应该包括所有伴随新技术出现的岗位、职业和就业机会。所谓“新”,在于互联网技术、平台技术、人工智能应用、算法等最具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及其融合,创造出新岗位。

全国政协十三届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全国政协十三届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就业是连接社会需求和供给、沟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键。”全国政协十三届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表示,促进新就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打造灵活、有韧性、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构成的劳动力市场,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动能。

“新职业为青年就业提供新赛道、新选择,青年也为新职业的发展增添了青春活力。”人民网副总裁宋丽云表示,这种双向奔赴的实现,离不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也得益于青年人更加开放、灵活的就业观念。

破解新需求 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正当时

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于晗。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于晗。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当前,在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自主选择性增强,倾向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选择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特长的工作机会;关注多元化收益,更重视身心健康、工作生活平衡、以及在工作中能否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渴望多样化新就业机会,需要数量更多、高附加值的新就业形态工作岗位,满足知识型、技能型劳动者需求。”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于晗说。

“推动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增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增强新就业形态的吸引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赖德胜建议,采取多项措施支持新就业形态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的立法工作,完善适配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险体系,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表示,要进一步规范新就业形态概念,实施一系列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扶持政策,补齐短板,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推出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保政策和服务体系,各个方面的利益主体特别是平台要积极参与,将相关政策落地。

“新就业形态是劳动力市场的长期趋势。发展好新就业形态可以帮助解决劳动力市场的数量、质量、动力等部分问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认为,新就业形态与现行制度体系的不适配需要从创新发展角度解决,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政策应成为优先选择。

研讨会上,人民网财经研究院和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院共同发布的《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要主动拥抱数智化带来的社会变革,面对就业市场挑战;平台企业要提升创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劳动者打造终身培训体系,加强经营主体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协调,增加对从业者人文关怀,推动创就业环境更宽松;政府要给予新就业形态政策扶持,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权益;各行业要创新服务模式,创造更多新就业形态岗位;社会舆论应树立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念。

创业就业平台企业创新实践推动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

“你以为我是在生活,其实我是在工作,你以为我是在工作,其实我是在创业”,安利(中国)董事长兼总裁余放分享了生活在珠海的吉他手小黄的故事。为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小黄加入安利大健康社群,通过学习健康知识,调整生活方式,健康状态焕然一新。小黄把自己的改变分享在社交媒体,还通过粤语脱口秀,传播健康,吸引了二十多万粉丝;在线下,小黄带领大家露营、爬山、徒步,做健康美食,为群友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从而开启了创业之路。

安利(中国)董事长兼总裁余放。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安利(中国)董事长兼总裁余放。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余放表示:“作为数智化赋能的创业平台,安利支持创业者运营线上线下的结合大健康和美好生活社群,为他们提供了人人可为、持续成长的事业机会、灵活自主的创业模式、以及全方位的赋能支持体系,在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据介绍,有近20万创业者在安利创业平台上获得了多劳多得、乐业敬业、专业持久的事业机会。其中,有75%的创业者为女性、超过30%的创业者年龄超过50岁,年资超过20年的创业者超过2万名。

安利在新就业形态探索实践中的价值贡献

安利在新就业形态探索实践中的价值贡献

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建议,政府完善灵活就业人员保障政策,企业要探索混合用工模式,高校要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学科建设,人力资源机构要加强数字化服务能力。

与会嘉宾认为,新就业形态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与蓄水池,平台企业通过拥抱数智化发展优化商业模式和服务体系,提供丰富多元就业创业机会,助力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为新就业形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责编:孙爽、翟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