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鹏:AI自主创新需兼顾科技创新与社会创新


人民网北京7月25日电 (记者许维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在近日举办的人民网金台圆桌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围绕“解码中国AI产业突围之路”主题展开讨论。
以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研究员吕鹏在会上发表的主要观点:
人工智能的传播与应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系统的重构过程,实现自主创新需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创新,构建适配智能时代的新型生产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是重要的基础设施,这一点在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中尤为凸显 ——中国乡村虽已是全球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最丰富的领域之一,但部分数字化项目仍面临“重建设轻运营”问题,设备闲置、技术适配性不足等现象仍然存在,其根源在于被动技术场景与主动技术场景未能有效结合。
根据技术扩散理论,创新的完整扩散需经历从创新者到大众的完整扩散过程,而当前部分AI技术停留在早期阶段难以突破,瓶颈在于个体对技术的感知和易用性体验不足。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探索新的资本市场估值模式,摆脱市盈率局限,避免内卷与造假;二是创新政策制定机制,将非经济因素纳入评估,推动平台治理原则转化为具体产品设计;三是树立新的产品设计理念,注重技术的社会可供性与社会设计导向;四是建立技术公司与社会的有效沟通反馈机制;五是培育适配新技术的社会结构与用户心态,关注新就业群体需求。
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是“双引擎”驱动:科技创新解决“向上”的瓶颈问题,创造增量;社会创新解决“下沉”问题,盘活存量。在“超可能三角”概念下,技术扩散需融合社会创新、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突破点在于找到三者的平衡张力,就像黄河水流需顺应山川肌理,技术扩散也需契合社会纹路,在“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氛围中实现突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