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828企業服務平台

陳昕:數字科技融入教育大有作為

2024年10月17日18:45 | 來源:人民網-828企業服務平台
小字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推進教育數字化,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加強終身教育保障作出重要部署。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教育數字化是引領教育轉型升級和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在此背景下,人民網財經研究院、移動內容部近日召開“教育數字化賦能高校高質量發展”金台圓桌研討會,邀請政產學研用代表共同圍繞數字化引領推動高校教育轉型升級開展討論,為促進高校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以下,為中國農業大學信息化辦公室主任陳昕在會上發表的部分觀點:

數字化將為我們帶來更多新的可能,甚至會超出當下人們的預期。數字科技融入教育之后也會產生更多想象空間。

從發展趨勢看,教育數字化目前處於3.0時期。具體而言,2000年到2016年是1.0階段,是建設驅動向應用驅動的轉型期,信息化技術唱主角。2017年到2023年是2.0階段,是優化提升期,以信息化應用為主。2023年開始進入3.0時期,屬於賦能發展期,是信息化思維主導,人工智能發揮重要作用的階段,也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時期。

如何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一是從數字技術側重管理服務向數字技術輔助教學科研轉變。二是,把數字技術從以前的教育技術向未來的教育理念轉變。我們現在所講的數字教育,很大程度上只是作為一種教育技術在說﹔有些場合談教育應從教育的本質入手,從育人的角度去談教育會更為全面。

我們學校是數字科技的受益者。比如,農業類院校的學科特點決定了有部分師生可能常年不在校內,他們分布在校外場站、基地甚至是在田間地頭。得益於學校的“一張網”工程,師生不管在哪裡,都可以享受數字技術帶來的紅利,遠程學習、協同科研,甚至用學校的資源到田間地頭指導生產。

在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方面,中國農業大學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在目前比較熱門的大模型方面,如通用的神農大模型、服務漁業的范蠡大模型、聚焦玉米育種的豐登大模型,都是產學研協作的成果。為了更好探索人工智能+農業,我們成立了農業AI研究中心,探索了一種與多家相關企業共建的模式,正在開發后稷大模型,旨在解決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土肥水的科學合理配比問題,從而更好地服務種植業發展。(人民網財經研究院研究員趙靜編輯整理)

點擊圖片瀏覽本期“金台圓桌”專題

(責編:趙靜、翟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