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昕:数字科技融入教育大有作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作出重要部署。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教育数字化是引领教育转型升级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在此背景下,人民网财经研究院、移动内容部近日召开“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高质量发展”金台圆桌研讨会,邀请政产学研用代表共同围绕数字化引领推动高校教育转型升级开展讨论,为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以下,为中国农业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陈昕在会上发表的部分观点:
数字化将为我们带来更多新的可能,甚至会超出当下人们的预期。数字科技融入教育之后也会产生更多想象空间。
从发展趋势看,教育数字化目前处于3.0时期。具体而言,2000年到2016年是1.0阶段,是建设驱动向应用驱动的转型期,信息化技术唱主角。2017年到2023年是2.0阶段,是优化提升期,以信息化应用为主。2023年开始进入3.0时期,属于赋能发展期,是信息化思维主导,人工智能发挥重要作用的阶段,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时期。
如何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一是从数字技术侧重管理服务向数字技术辅助教学科研转变。二是,把数字技术从以前的教育技术向未来的教育理念转变。我们现在所讲的数字教育,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术在说;有些场合谈教育应从教育的本质入手,从育人的角度去谈教育会更为全面。
我们学校是数字科技的受益者。比如,农业类院校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有部分师生可能常年不在校内,他们分布在校外场站、基地甚至是在田间地头。得益于学校的“一张网”工程,师生不管在哪里,都可以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远程学习、协同科研,甚至用学校的资源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
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方面,中国农业大学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在目前比较热门的大模型方面,如通用的神农大模型、服务渔业的范蠡大模型、聚焦玉米育种的丰登大模型,都是产学研协作的成果。为了更好探索人工智能+农业,我们成立了农业AI研究中心,探索了一种与多家相关企业共建的模式,正在开发后稷大模型,旨在解决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土肥水的科学合理配比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种植业发展。(人民网财经研究院研究员赵静编辑整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